钧瓷之名因何而来?为什么是因古钧台而非均州得名?

作者:金堂钧窑 发布时间:2019-07-05

  对于钧瓷之名的由来,至今仍有不同的解释。一说是因古钧台得名,也有人认为是因钧州得名。以何得名的争论,实际涉及了钧瓷产生的年代问题。

  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宋时,窑工们在釉中引入氧化铜为着色剂,用还原气氛成功烧制出了高温铜红釉,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瓷种。钧瓷在唐时有“花瓷”之称,宋、金、元时期被称作什么瓷,叫什么名,我们不得而知。追根求源,最早提到其名的,当来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吕震等人奉旨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中有“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的记载。内府指明代宫廷;所藏的名窑器皿,是指经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该书中第一次提到“钧”字,从这时起,始有钧窑之名。由此可知,“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都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为“钧瓷”了。从此,钧瓷享誉天下。

  那么,明人为何称之为“钧”呢?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磐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震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曾任故宫博物院瓷器馆馆长的郭葆昌,在其第一部对国外介绍中国陶瓷的著作《瓷器概说》中就明确指出:“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从字面意义上看,是因钧台得名还是因钧州得名的争论并不重要,但它却涉及了钧瓷产生的年代这一重大问题。如果因钧州得名,那么钧瓷的历史将始于金代。古禹州原称阳翟,金代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以后的一段时间称为钧州,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因避皇帝朱翊钧讳即改钧州为禹州。正是按照窑以地名的推理,过去有学者认为钧窑始建于金代后期。

  钧台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实物佐证,也曾是国家产生的标志性遗迹。禹州古为夏禹国,禹受封于此为夏伯,境内有钧台。相传大禹的儿子启曾在钧台宴请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开国典礼,以此表示正式继位。此后,钧台就成了禹州的象征。北宋时,宋徽宗下诏在禹州城北门里钧台附近设立官窑,大规模烧造宫廷用瓷,官窑因临钧台而被后世称为钧窑,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正如清《景德镇陶录》所载:“钧窑宋初所烧,出钧台。”现代古陶瓷专家安金槐先生也说:“禹州夏有古钧台,钧瓷之名由此来。”赵青云先生在《钧台窑的兴起与昌盛》一文中也明确地说:“若窑以地名,钧窑就当来自钧台,这是和宋钧的产地及禹县在北宋以前就有闻名于世的古钧台这一历史地名完全一致的。”

  当然,钧窑定于北宋的原因还有很多佐证:早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禹州一魏姓者,在钧台窑区挖出瓷制方形钱模一个,正面有“宣和元宝”字样。1964年又发现同样钱模,经河南省文物部门鉴定,钱模胎质与钧台窑钧瓷胎质相同。宣和为北宋徽宗年号,这一重要发现为解决钧台窑的断代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20世纪70年代中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挖掘禹州城内钧官窑遗址时发现,该遗址就在现今的古钧台附近。在对该窑址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上千件瓷器标本,其中不少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宋钧标本相一致。此外,还发现了7座窑炉遗址、较完整的窑炉4座、残窑3座,均埋入地下2米以下。经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测试,断定为北宋所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钧瓷的生产年代之所以有宋代说、金代说,甚至有明代说(2006年11月14日,在中国深圳“官钧”瓷器学术研讨会上,深圳文物考古专家提出此观点),与文献的缺失有关。宋元时期的文献中涉及的窑或瓷器的种类很多,如对定窑、汝窑、官窑等当时较重要的制瓷内容均有记载,唯有钧窑,作为宋元时生产区域至广且首创铜红釉的制瓷工艺,却独无记述。由此可见,钧窑在宋元时期直至明初大体是默默无闻的。但这一切并不能否定宋钧的历史地位。正如我国著名陶瓷大家耿宝昌在2005中国禹州钧窑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的那样:“1974年在禹县八卦洞钧台以及神垕,相继发现原宋代烧造名瓷的多处窑炉遗址和大量遗物,它同历代宫廷皇家保留下来的珍贵品宋代钧窑瓷完全相同,此早已有发掘报告公之于世,无可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