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堂钧窑 发布时间:2019-07-09
说到钧瓷,必然要说到神垕。钧瓷因神垕发源,神垕因钧瓷名世。2004年9月,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牵头,组成由5省(市)11名专家参加的考评小组,对神垕进行实地考评,随后神垕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钧瓷之都”。
神垕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处,禹州、郏县、汝州交界处。镇辖12个行政村,总面积49.1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之所以享“钧都”美誉,并成为钧瓷生产的母地,不仅得益于神垕镇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制瓷历史,更重要的是,神垕艺人在青瓷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瓷种。
历史上大凡烧造陶瓷的地方都离不开两种自然资源,一是制瓷原料,二是烧瓷燃料。神垕镇山岭起伏,群山环抱,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牛金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中部有东西走向的乾鸣山。山上山下瓷土、釉药、耐火材料和煤的储量非常丰富,目前境内仅探明的陶土储量就达10亿吨,石灰石10亿吨,煤炭1.8亿吨,生产钧瓷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当地长期流传的“东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的民谣,就是对此生动的写照。
神垕镇窑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出土的夹砂红陶和篦纹灰陶,说明这里在夏商时期就有人群聚居,从事农耕和制陶。秦汉时期的陶器也不断有所出土。在唐代生产高温花瓷后,这里逐渐成为中国北方陶瓷的中心之一。2001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神垕西南部的古窑址群进行了挖掘,在发现的5座保存较好的宋代窑炉中,可以看到在形制、营建方式上各不相同的钧瓷窑炉,表现了烧制方式的多样性。此次挖掘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的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明成化年间,《神垕真武庙碑》中有“神垕之镇耕渎(读)陶冶者千余家”的记载。清代则广为流传着“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民谣。上述资料不仅说明神垕瓷业历史的久远和持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窑业的繁盛。
除烧瓷资源丰厚、制瓷历史久远之外,还与神垕艺人创新陶瓷色彩表达形式,率先将铜元素施入釉料,创烧出一种新的窑变万彩的瓷种有关。铜红釉技术逐渐成熟,不仅改变了瓷器中只有高温青釉和黑釉的局面,而且也为明清两代景德镇釉里红和祭红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对周边地区和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制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在相当一个时期,仿钧之风盛行,并派生出许多与钧瓷有关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