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底款的处理有几种方式?

作者:金堂钧窑 发布时间:2019-07-18

  底款,指在陶瓷器物底部用刻、画、印、写等不同方法,记载制作者的姓名、作坊、厂名、制作时间、地点、商标图案以及定制该器的雇主姓名、堂号、产品尺寸等,是产品的一种标志。 钧瓷的底款处理,自宋至今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
  1.用尖锐工具直接在坯胎底部刻画,为产品烧成之前刻制,属阴文。传世宋钧官窑瓷器底上刻有“奉华”、“省符”款。“奉华”是宋宫殿名,“省符”二字不知何意,尚待考证。有的宋钧官窑瓷器如各式花盆、盆托、鼓钉洗、樽等的底部还刻有“一”至“十”的数字,上述产品底部多有釉。现代钧瓷产品有的直接在坯体底部刻制作者姓名、制作时间、厂家等,也有的刻画成一种代表符号。这种方式多为钧瓷艺术家个人所采用,一般底部无釉。           
  2.在坯体还有一定湿度时,把姓名印章盖在坯体底部,印文压入坯体内,多为阴文,印面有凸凹感,底部无釉。这种底款方式,清朝、民国、现代均有,如清钧瓷“荷口碗”底部印“钧兴郗造”四字款(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钧瓷志》彩页第11页)。
  3.把姓名印章印在泥上,然后再把有印文的泥片粘贴在坯的底部,凸起于坯体之上,使印面有凸凹感。这种产品一般底部无釉。此种底款方式自民国至现代均有,如民国的钧瓷“兽耳瓶”底部有“王凤喜印”四字款(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钧瓷志》彩页第12页)。
  4.用橡皮章蘸颜料或用颜料贴花纸直接印在坯体底部,烧成后为黑色或蓝色,印面平,没有凸凹感,底部无釉。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钧瓷生产厂家普遍采用此种底款方式,印款也多为厂家名称和厂家商标图案等。
  5.用橡皮章蘸颜料印在芝麻酱底釉上,烧成后多为黑色,印面平,没有凸凹感,底部有釉(即芝麻酱釉)。此种底款方式亦为现代钧瓷生产厂家所普遍采用,印款也多为厂家名称和产品标记。
  6.成瓷后刻。在清乾隆年间,清内廷工匠在传世宋钧官窑瓷器底部又刻了相当数量的阴文,有的刻着皇宫的宫殿名和所用堂室,如“养心殿”·长春书屋用(天青鼓钉洗)、“重华宫·芝兰室用”(天青窑变浅紫葵花式盆托)、“建福宫·凝辉堂用”(天青窑变葡萄紫长方花盆)等,其宫殿名作横向刻,堂室名作竖向刻。有的则刻有乾隆御题诗和御印。这类器物见于著录的有20多件,所刻的文字笔画都比较纤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