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广钧、宜钧和景钧(炉钧)?

作者:金堂钧窑 发布时间:2019-07-12

  钧瓷在宋代进入宫廷后,其神奇的窑变现象以及丰富的色彩变化,引起了历代宫廷及一些达官贵人的关注,全国一些知名窑口主动学习钧瓷的施釉原理和烧成方式,尝试着仿制钧瓷。所谓仿钧,是指一些窑口利用当地的原料和技术,借鉴钧窑的施釉方式,创烧成功的一种类似于钧瓷而非钧瓷的作品。由于似钧非钧,在一些专业的陶瓷书籍中,大多用“均”字代替“钧”。历史上著名的仿钧窑口有:广东石湾窑的广钧、江苏宜兴窑的宜钧和江西景德镇窑的景钧(炉钧)。

  1. 广钧,也称广均,广东佛山石湾窑仿钧釉作品。以石湾当地陶泥为胎,施底釉和面釉,并一次烧成。有学者认为,广钧的早期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明清时期的广钧,大体以乾隆时期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以器皿为主,有洗、瓶、壶、三足炉、尊等,其中洗、三足炉、尊与钧窑同类器物造型相似。釉色以钧蓝和翠毛釉为多见,色调浑厚凝重。后期包括清中叶至民国初年,器型复杂多样,有荷叶洗、执壶、菱花盆、六角瓶,同时还有较多的雕塑人物和动物。釉色呈石榴红、月白、茄皮紫等。翠毛釉为石湾窑的独创,有翠绿色羽毛状纹为特征。《饮流斋说瓷》一书曾这样描述广钧:“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故广钧又有“蓝钧”之说。

  2. 宜钧,也称宜均,江苏宜兴窑仿钧釉作品。宜钧早在宋代已开始萌芽,在明代逐渐发展起来,清代的精品已开始进入宫廷。乾隆、嘉庆年间,宜兴陶工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所制的宜钧品种繁多,釉色精美,产品以花盆、花瓶、水盂为主,胎有炻胎和紫砂胎两种。釉色有天青、天蓝、灰蓝、月白、葡萄紫等,色泽乳浊莹润,类于钧釉。现代宜钧釉在一次烧成的釉料中往往加入一些颗粒度较粗的富钙或含锌的原料,故用手抚摸时有粗糙的感觉。

  3.景钧,也称景均,江西景德镇窑仿钧釉作品。有两种,一种是“景钧”,另一种是“炉钧”。

  景钧始于元代,盛于清雍乾年间。据资料记载,雍正皇帝对宋代名窑十分青睐,曾命景德镇御器厂进行仿制。为了仿好钧瓷,皇宫协理陶务的唐英还派协理厂署幕友吴尧圃去禹州调查钧窑釉料的配制方法。雍正七年(1729)以后,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里有很多关于雍正催索仿钧器的记载。如“雍正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将年希尧(分管景德镇御窑厂窑务的官员)烧造来的仿均窑磁炉大小十二件呈览,奉旨此炉烧造的甚好,传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这说明当时仿钧釉的成就已非常突出。仿钧釉是利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在高温下自然流淌,相互交融中可呈现犹如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较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另一种仿钧器,采用在不同部位施以不同成分的釉料,如胎上涂含铁底釉,器物下部滴洒含钴面釉,在器物上部涂以含铜釉料,然后经高温烧成。仿钧器物少见圆器,多系瓶、罐等陈设品,底刷芝麻酱色釉,御厂仿钧器刻有“雍正年制”或“乾隆年制”篆书款。此外,景德镇民窑的仿钧釉,也有一定成就。

  炉钧始创于清雍正,盛行于雍、乾年间,以仿宜钧为旨,多以紫砂为胎,先高温素烧固胎,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呈色典雅清新,多以红蓝相间,中杂青斑点、红斑点。以青斑点为主时称“素炉”,以红斑点为主时称“晕炉”。从传器实物看,雍正时期炉钧釉面流淌大,因红斑似高粱穗状,故有“高粱红”之称。乾隆年间的炉钧釉面流淌小,以蓝点为多见,道光时期的炉钧釉面流淌现象不是在烧成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用毛笔绘成,故呈色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