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钧瓷“大火蓝”?

作者:金堂钧窑 发布时间:2019-07-12

  “大火蓝”钧瓷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诞生和形成与当时的社会不无关系。

  我们知道,1995年钧瓷开始恢复生产。但当时,主要投产的还是易烧制、销路广、见效快的日常生活用瓷。卢广东等一批钧瓷艺人,就在烧日用瓷的大窑内进行搭烧试验,并成功烧出了与宋代天蓝、月白釉类似的钧瓷。这种仿宋蓝钧,与清末民初时期的钧瓷烧制方法异曲同工,即在釉中加入以氧化钴为主要原料(形成蓝色色基),在粗瓷窑内高温部位,经氧化气氛烧制而成。由于所烧钧瓷是在大窑内烧制,色彩以天蓝为主,被后人俗称为“大火蓝”,也有人称为“大窑蓝”。

  仿宋蓝钧作为钧瓷恢复的重要标志,受到了各界重视,1956年还出口海外。由于是“搭烧”,钧瓷数量所占比重不大,只是将所烧钧瓷坯胎用匣钵装好,放入窑内较容易形成窑变现象的位置即可。在此期间,人民工厂(国营瓷厂前身)对烧制大件钧瓷进行了探索。为摆脱匣钵的束缚,技术人员根据所烧制器物的大小,用耐火材料在窑内隔建一个空间,装入坯胎后密封起来,形成“窑中窑”,就像一个固定的匣钵,既为烧制大件钧瓷提供了条件,又解决了防烟防尘的问题。当年,人民工厂曾用此方法,烧制出了约70厘米高的唐马、高1米左右的花瓶等大件钧瓷,初步改变了神垕瓷区“钧不过尺”的状况。

  到了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钧瓷生产也呈现出“跃进”的态势。为了提高钧瓷产量,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将搭烧钧瓷的窑炉改为专烧钧瓷,在原来10立方米窑炉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为100立方米,技术人员在釉料中加入了适量的草兰,使所烧釉面无论深浅浓淡均为蓝色。这样的烧制方法,虽然产量很大,但成品率不高,粘足、炸底、流釉、变形之类的问题经常出现。当然,也出现了一批品位较高的作品,其表现在蓝釉明净无尘、一碧如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于釉在高温下的流动,釉面浓淡相间、丝丝缕缕、缥缥缈缈,有烟云变化之妙。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结构合理、性能优越的倒焰型、直焰型钧瓷窑炉建造成功,加之国家政策的调整,钧瓷艺术步入了健康发展时期,“大火蓝”钧瓷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工艺角度讲,“大火蓝”与传统钧瓷具有本质的差别,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钧瓷,但在整个钧瓷发展历史上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钧瓷新生时期不可逾越的过渡。至于“大火蓝”作为“跃进瓷”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