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堂钧窑 发布时间:2019-07-18
由于宋代有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瓷之说,人们一般认为钧瓷是宋代的产物。其实,钧瓷孕育和产生在唐代,是在宋代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
在笔者所见到的有关钧瓷书籍中,最早提出唐钧概念的是已故著名钧瓷艺人、中国陶瓷工艺大师晋佩章先生。1987年,他在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钧瓷史话》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唐钧的概念。他认为,鲁山段店窑以及禹州不少地方出土的加彩蓝斑器,不仅对宋代神垕钧窑紫红斑等釉色的出现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为宋代钧窑窑变花釉装饰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唐代出现的高温花釉瓷,应是釉瓷的前身,因而可称为唐钧。我国较有影响的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在《钧窑》一书中也指出:唐代花釉瓷既然产于禹州神垕镇附近,必然会对宋代神垕镇钧瓷的烧制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当地人又习惯称此类器物为“唐钧”。正基于此,在钧瓷产地禹州,就有了“始于唐,盛于宋”的说法。
钧瓷属色釉瓷,色釉瓷始于我国商代的原始青瓷,东汉时期就有青绿色、黄绿色或黄褐色釉色出现。到了唐代,中原地区的陶瓷工艺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在手工装饰的基础上,在釉色上也开始有所创新,较为典型的是三彩、彩绘的出现。试想,当唐三彩那种美丽的釉色出现在陶器上时,爱美、追求美的陶瓷艺人们自然迫切希望将其色彩嫁接在高温的瓷器上面。于是,制瓷的工匠就在黑釉、褐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泛现出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斑,或蓝、白、绿、灰相间的流纹,形态各异,气象万千,从而突破了单色釉的局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釉瓷。当时,河南鲁山的段店窑,郏县的黄道窑和禹县的下白峪窑、苌庄窑等已有加彩斑器的产品问世。这些如注子、罐、瓶、拍鼓等器型的加彩器,是在黑釉、褐釉、青釉等釉面上再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焙烧而成,大多呈现出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色中带针状蓝色斑,也有出现灰蓝、褐绿、暗黑等花色彩斑的,富有装饰效果。这些瓷器由于釉面上呈现各种不同的色彩,被称为“花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唐黑釉斑点纹拍鼓就是其代表作。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花瓷”在河南郑州、泌阳、鲁山、郏县等地的唐代墓中多有出土。有专家认为, “花瓷”是中原地区窑口的一个创造。
“花瓷”的出现是唐代陶瓷工艺的一大成就。由于这类瓷器窑变釉特征、釉色、斑点装饰以及酱褐色胎等与宋代钧窑有相似之处,表明它们之间有渊源关系,故被不少研究者称之为唐钧。唐钧不仅对宋代钧窑紫红斑等釉色的出现有一定启迪作用,还对宋代钧窑窑变花釉装饰技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宋代钧窑的匠人们正是在不断总结前人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唐钧彩斑装饰工艺手法,终于在青瓷体系中异军突起,烧造出了驰名中外的宋代钧瓷铜红窑变釉。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唐钧的概念,目前在陶瓷界仍有争议。我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民就认为,唐代花瓷“若是作为钧窑的历史产物来理解,虽然未尝不可,单从外观上看也好像是对于后来的天青紫红斑釉有过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无论在釉料成分还是在烧制工艺上,二者均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