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钧瓷有哪些特征?

作者:金堂钧窑 发布时间:2019-07-18

  唐钧最早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唐墓的发掘,一批窑变花注子、罐等器物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20世纪60年代以后,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在河南郏县黄道窑、鲁山段店窑、禹州赵家(门里一个外)窑等处发现了花釉瓷器,即我们所说的唐钧。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花釉瓷胎体结构化验分析表明:“瓷胎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与宋钧瓷胎也非常相近,但所用原料较软。”
  根据出土所掌握的资料,唐钧多为器皿类,以实用功能为主。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如碗、盆、盘、罐、坛、注子、瓶等。注子有大小多种形式,罐有无系、双系和四系三种,瓶有葫芦式和花口者,盘有三足者,但口径均较小。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拍鼓是个例外,该器物两头广而中腰细,鼓身有弦纹七道,似表明唐钧已从实用功能向装饰审美方向发展。
  从工艺上看,唐钧胎质呈土黄色,其烧成温度在1250℃~1300℃之间。从胎釉结合状态看,应是一次烧成,不分素烧和釉烧。从釉色呈现状况看,唐钧应是先在素坯上均匀施釉,稍后进行点斑、泼斑或抹斑等随意性操作。从足部处理看,多半无釉或半釉,主要是为了避免釉体流动过大,造成粘足等缺陷。从釉色上看,以黑釉上泼斑、爆彩为显著特点。它以黑白为主色调,其间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白黑相间,且釉体斑纹随着烧成工艺的运行产生出流动感,呈针尖状、丝缕状、流星状、雨点状等,变幻莫测,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若从外观上看,与宋代钧瓷红紫相映的窑变斑彩十分相似,似乎对后来的天青紫红斑釉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在釉料成分和烧制工艺上却不尽相同。唐钧是用含铁、钛成分的色釉人为点釉,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宋钧则是釉内含铁、铜两种成分在还原气氛中自然形成。
  与同时代的其他瓷种相比,唐代钧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以釉层肥厚区别于当时的青瓷、白瓷和黑瓷,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凸凹现象,以“厚”著称。其二,造型大多以丰润、圆满、浑实、庄重的风格出现,拒绝小巧、灵动、秀丽、乖巧、轻盈等。其三,釉感坚实、强硬,有一种力感和动感。其四,艺术魅力合天地自然之美,无造作矫饰,厚润中张扬着恢弘和庄严。